時運不佳的暮年龍泉窯
2018-11-20 14:15:41 來源:中國文物網 已瀏覽次
明代是龍泉窯的暮年之期,也是從一個新的高峰急轉直下的轉折期。自明朝中期之后,龍泉窯規模逐步縮減,漸漸失去影響力。那么這一時期龍泉窯的發展過程如何?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又為何突然停燒官器,走向衰???
燒造官窯瓷器
明代早期是龍泉窯生產史上與皇宮關系最密切的時期,從洪武時期處州就開始承擔為皇室燒造瓷器的任務?!洞竺鲿洹酚涊d:“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需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驍瞪?,行移饒、處等府燒造?!备鶕墨I記載可以得知,一明代瓷器燒造對器形、紋飾要先制樣,還要對所需的人工、物料有預算;二洪武時期原規劃要在京師自行建窯燒造,如果數量不大就送到饒州府、處州府等地燒造。當時的景德鎮就處于饒州府,龍泉窯中心在處州府。自元代以來,景德鎮瓷器與龍泉青瓷占據制瓷業龍頭,把文獻中的“饒、處等府”狹義地理解為“景德鎮”和“龍泉窯”也是合適的。據考古資料表明,在楓洞巖窯出土的一些明代早期龍泉青瓷標本與景德鎮御窯場同類的瓷器造型與紋樣非常相似,各博物館收藏的傳世品也有同樣的傾向。所以,兩處窯場依據的應該就是朝廷頒下來的“官樣”。這進一步印證龍泉窯在明代早期為宮廷燒造瓷器。這一時期官器的圖案密布,雕刻嚴謹,造型規矩,釉色碧綠,是龍泉窯燒制青瓷的又一個高峰。
特征變化
明代處州龍泉窯瓷器在器型樣式上有其自身特點:如盤碗之類,元代盤碗的圈足一般比較小,而明早期處州龍泉窯瓷器盤碗在圈足形制上有所改進,盤一般為廣底,淺圈足,碗的足徑也有所增大;元代最為流行的圓口折沿盤這時期并不多見,此時的大盤有折沿的大都作菱口,圓口的沒有折沿,而且胎普通比元代厚重。又如玉壺春瓶,與元代玉壺春瓶比,其頸短腹碩的特征特別明顯,元代的玉壺春形制比例更接近宋代,相比之下明代龍泉窯玉壺春瓶更顯得雍容大度。
明早期龍泉窯器則常常以刻花為飾,層層裝飾,花紋、圖案密布器身??坍嫾y飾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雖然花卉紋是常用來裝飾的主題,比如蕉葉紋、牡丹紋之類在元代龍泉窯器物上也并不少見,但一些細節的處理手法出現明顯差異。大部分紋樣品種如芍藥、山茶、枇杷、荔枝、仙桃、串枝葡萄等都在元代的龍泉青瓷當中沒有出現。特別是折枝果紋,在明代以前的龍泉窯器物裝飾紋樣里從未見過。
明代以前龍泉青瓷的燒成溫度通常不高于1250℃,介于生燒與微生燒之間,所以其胎質大多不太致密。而明早期龍泉窯楓洞巖窯瓷器的胎體比之前的龍泉窯更加細密堅致,瓷器胎體質量的提高說明燒成溫度得到了提高。龍泉窯傳統特色是在胎中加入較多紫金土原料,胎的色調對釉呈色有一定的襯托作用,從而使釉面顯得更有玉質感;此外,一定量的紫金土可降低其燒成溫度,如果瓷胎中加入過量紫金土將容易導致器物變形,不易燒造大型器物。龍泉生產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先低溫素燒,再多次上釉、多次燒造。由于釉層加厚,釉中的氣泡對光線形成一定的散射,使得瓷器表面產生一種玉質感的效果。明早期龍泉窯楓洞巖窯類型的器物,一改以往龍泉青瓷的傳統特色,釉面?;潭忍岣?,器表的光感變強,徹底失去了龍泉窯青瓷一直以來的釉面失透和玉質感的效果,而被一種蒼翠欲滴的透亮感所代替,與當時流行的景德鎮的陶瓷釉面感接近。明早期龍泉窯燒造的官器品質上佳,但是民窯瓷器與官窯瓷器就已存在質的差距,民窯胎體粗劣,刻花大都草率隨意,而官器則精益求精。
明中后期整體質量下降,胎厚釉薄,品質日漸粗糙。再度民窯化的龍泉產區,幾乎再也見不到如楓洞巖窯出產的器物。明后期釉色多數渾濁晦暗,呈青色、茶葉末等色,器底往往不施釉。
“失寵”導火索
龍泉窯生產明代宮廷用瓷的年代下限,一般認為是在明中期英宗天順末年。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首先,地理環境的因素,元明時期景德鎮已經與龍泉同為著名的制瓷重地,但是景德鎮交通便利、龍泉窯深處深山交通不便;其次,景德鎮不斷有新品種產出,白瓷、青花、釉里紅等,人們將注意力轉向器物表面的裝飾,彩瓷的出現使人們的審美偏愛更加明顯;此外,到成化年間,景德鎮官窯仿制青釉的制瓷工藝已經達到一定的標準,完全能代替龍泉官窯燒制祭天用的青瓷器。龍泉窯青瓷優勢殆盡。最致命的是明英宗正統年間的礦工起義,礦工起義軍控制浙、贛、閩三省邊境,龍泉窯因此與官方中斷聯系。此次起義從正統九年(1444年)持續到景泰元年(1450年),長達6年久。成化皇帝在天順八年發布的詔書,此后中央政府的文書中再沒有關于處州龍泉窯的記錄,官方從此不再指定龍泉窯燒制官方瓷器。龍泉窯只生產民用青瓷,由于沒有精美、有特色的瓷器創燒。
總之,明代龍泉窯雖創造青瓷的一個新的高峰,但時運不佳,影響力與創造力也大大減弱。也許沒有這場六年的起義之戰,龍泉窯依舊為明皇室燒制官器,與景德鎮一較高下,繼續曾經的輝煌。但是龍泉青瓷的地位下滑主要是被時代審美所拋棄。在追逐景德鎮的步伐之時,慢慢失去自我,又無創新,頹態成為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元代至明早期龍泉窯官樣瓷器初考》吳寧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3年
2、《明代龍泉窯青瓷分期研究》陳揚 東方博物2016年第03期第60輯
中國文物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中國文物網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中國文物網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后30日內聯系郵箱:chief_editor@www.buybackdirect.com
月度排行
新聞速遞
- 關于《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的解讀
- “語文·博物·美育”融合課堂教學研討會在中關村一小...
- 《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暫行辦法》
- 財政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暫...
- 國粹與國貨的完美相遇,《國色天香》景泰藍牡丹美妝璀...
- 中央決定李群同志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黨組書記
- 2020年12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專題視點MORE
原創推薦MORE
- 文物網培訓中心
- 美好時光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曜變之旅
- 菖蒲河園,一襲釉色染枝頭
- 龍泉琮式瓶
- 盛世風襲北京城,金秋月覽長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寶展之:石膏盤上的希臘神話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寶展之:恒河女神雕像